2010年8月6日 星期五

禍從口出毀前途續篇

禍從口出的例子屢見不鮮,輕則被人譏笑一番,重則導致前途盡毀。香港除了曾特首的文革言論,還有民望於我如浮雲的一句,跟他作為父母官的形象大逕庭,自然惹來不了反感。這種反形象的失言,政務司唐英年亦同樣犯錯,唐司長在漢普頓突然結業事件上,以廣東俗語「嗰班友」形容流離失所的旅客,更嬉皮笑臉指旅客們「吊吊揈在街上揸住行李」。這些形容詞出自受過高深教養,尊貴的高官口中,在莊嚴的議事堂前如此肆無忌憚的講話,實在有違形象,令大眾感到不舒服。

  • 階級隔膜的失言
  • 階級令人與人之間產生隔膜,老闆與下屬,長輩和後輩又或者執政者與人民之間。因為每個人都會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,所以在維護本身利益時都便會說出傷害對方的說話。好像,當時在任教育統籌局常任秘書長的羅范椒芬,在教育改革事件上連番失言,而引起最大震撼,就是羅太說:「根本上教改咁多學校都做,如果係(教改),點解淨係兩位老師(自殺)呢?如果你認為係教改形成的話。」用這句說話來堅稱不能將教師自殺事件與教改扯上關係。這一言論顯得不近人情以及高官高高在上,不體恤民情。惹來大批教師以及社會輿論要求她落台,鬧得滿城風雨。
  • 輕佻的失言
  • 不同場合發言,應該抱有不同的心情,在嚴嘯場合中有過份的輕鬆心情,說話便會帶出輕挑,讓人感覺不成熟。好像,前美國總統布殊在某次致辭歡迎女王蒞臨時,原本想憶述女王曾於1976年參加紀念美國脫離英國獨立二百周年的活動,可是他卻說成:「17…..是 1976年出席了美國立國慶典。」話畢立即引得哄堂大笑,但只有英女王顯得有點不悅,但為了表示禮貌仍點頭反應。要知道,英女王一向言行謹慎,絕不會在演講中說錯一字一句。然而,布殊反應本極快「打圓場」自嘲說﹕「她(女王)給了我一個只有母親才給孩子的眼神。」在場嘉賓接著又發出一陣笑聲,總算化解尷尬的場面。
  • 所謂「虎父無犬子」布殊經常失言,有可能承襲父親老布殊的遺傳。老布殊又曾試過在女王面前失言,而且失禮程度更甚,當年老布殊迎接女王時,介紹自己是家族中的「敗類」(blacksheep),又問女王的家族中誰是敗類,女王聽而不聞。試問一個普通家庭也不會如此介紹家人,何況是堂堂大國元首,說得如此不雅。
  • 壞習慣的失言
  • 平時壞習慣不但影響個人行為,還會嚴重影響工作質素。最近的例子是日本財相中川昭一在七國峰會記者會之中,懷疑酒後失言,胡言亂語兼打瞌睡,錯誤說日本有承諾提供亞洲開發銀行10億美元,又將日本央行的政策利率0.1%,講錯成0至0.25厘。據說,這個財相一向有酗酒的習慣,也曾經試過酒後鬧事,結果今次醉酒結果令他烏紗不保。
  • 失言的原因似乎數之不盡,要保持得體的說話,平時就要多加留意,也要加強個人的修養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