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6月1日 星期二

白犀牛

Rhinoceros (White Rhinoceros)(白犀牛)
常用名稱
Rhinoceros 或簡稱 Rhino(犀牛) White Rhinoceros / 白犀牛

常用分類
素食動物(Herbivore)

簡介
雖然對於外行人來說,黑、白犀牛彷彿是同一種動物,但兩種犀牛目前的生存處境卻有很大分別。
黑犀牛是一種瀕臨絕種動物,體形相對明顯較大的白犀牛現時的處境卻較好,只屬「近危」,估計約有 17,500 頭白犀牛生活在野外,較黑屬牛多約 5 倍。更重要的是白犀牛主要生活在非洲南部,那裡的國家在保育上相對做得較好,尤其在較先進的南非,多年來的保育令白犀牛的數量回升,現時甚至可「出口」都鄰近國家的保護區。
數百年來,亞洲特別是中國傳統醫藥都神化了犀牛角的藥用價值,尤其牠們能持續半小時的性行為,讓人誤以為犀牛角有壯陽的功效,令犀牛不斷被捕殺。70 年代開始,經濟改善了的北也門人 (North Yemen) 開始進口大量犀牛角用來製造刀柄,說佩帶了這樣的刀就是真正的男子漢云云,加速了悲劇的降臨。
其實犀牛角只是毛髮和皮膚變硬長出來的死去部分,跟指甲的形成相似。
雌性白犀牛會結伴成多至十數頭的群體同行,成年雄性則會獨行,並利用尿液標示自己的地盤。白犀牛的視力十分差,主要以十分敏銳的嗅覺覓食和逃避危險。

分布
白犀牛分為南、北兩個亞種,但現存九成以上的都是南方亞種(Southern white rhinoceros),分布在非洲南部(右圖綠色部分),北方亞種(Northern white rhinoceros)分布在中非和東非的偏遠地區,受人類濫捕現已幾乎絕種。




















其他資料
學名:
Ceratotherium simum
學術分類:哺乳綱 (Class Mammalia) 奇蹄目 (Order Perissodactyla = "odd-toed ungulates") 犀形亞目 (Suborder Ceratomorpha) 犀形總科 (Superfamily Rhinocerotoidea) 犀牛科 (Family Rhinocerotidae) 白犀牛屬 (Genus Ceratotherium) 白犀牛 (Species simum)
大小、體重:肩高:1.5 - 1.9m, 體長:3.4 - 4.2m, 重:1,400 - 3,600kg,雄性較大較重。
平均壽命:40-50 年。
棲地:灌木林、草原。
食物:主要以草為食。
繁殖:雌性白犀牛 4 - 5 歲開始可以交配,雄性則在 10 - 12 歲。牠們的交配過程在動物界中算頗長,有時可長達半小時。
白犀牛的懷孕期約 16-18 個月,通常誕下一頭約 40-65kg 重的小犀牛,之後的 2-3 年一直伴隨母親左右。
生存威脅:小犀牛有時會受到獅子和鬣狗的襲擊,成年犀牛是沒有人類以外的動物會去動牠分毫的。
野生動物近親:白犀牛跟更稀有的黑犀牛(Black Rhinoceros, Diceros bicornis) 是同科不同屬。此外,在亞洲還有爪哇獨角犀牛、印度獨角犀牛(Indian Rhinoceros)和蘇門答臘雙角犀牛等幾種,全屬瀕臨絕種動物。
白犀牛名字的由來跟身上的顏色毫無關係,據說只是傳媒把形容扁平上唇的“Wide rhino”錯聽成“White rhino”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